高三的同学们,面对大学里五花八门的专业,是不是很迷茫?想知道真实课程体验、未来方向,还有课本外的趣事?别发愁!我们请来了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给大家“剧透”大学生活。从热门专业入手,绘制一份超实用“专业地图”。点击解锁,让选专业不再像“开盲盒”!
林照昕
个人简介:
林照昕,人文与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系专业成绩排名第一,均分92.4,现已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媒体传播与发展专业录取。
“新闻需要理想主义,个体的力量很渺小,但依旧值得被看见。”我想,几乎每一位新闻学子都是抱着这样的一腔热血进入新闻专业学习。哪怕在传统媒体日益黄昏的今天,我依然可以坦言,在商大新闻系四年的学习里,我丝毫不曾后悔。
依托商科优势,掌握数据+财经能力
《财经新闻作品报道》第一节课上,任课老师王宁就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财经新闻?答案很简单也很纯粹:学校希望能利用本身商科属性的优势,为纯文专业尽可能地注入一些“理科”思维,这正是我院新闻系培养方案的独特之处。在商科buff和数据学习的加成下,我在初步摸索中进行一次次尝试:带队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成功入围决赛并取得省三的奖项;与其他学院的同学跨专业合作,取得浙江省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积极和教授探讨课题,产出多篇学术成果;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央媒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实习……多方面的涉猎完善了我的个人能力、锻炼了批判性思维,使我在研究生申请时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斩获社科女神校LSE的青睐。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多维技能
新闻系的课程设置由入门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在大一未分流阶段,有基础的概论课供大家学习,学生能对每个方向都有初步的了解,比如《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摄影摄像基础》等;大二完成分流后,就会开始学习写作技巧及实证类的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市场调查与实证研究》等;当大三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采写能力,则会开展更高阶层、要求更高的课程,其中不乏有《财经新闻作品报道》和全英授课的《传播学概论》。在课程的完成形式上,不仅仅局限于书面考试,更包含了小组采访、合作视频等方式。在专业课小组组队时,我通常喜欢并擅长担任组长的角色,根据每位组员的性格和能力进行分工,以及对进度和内容的统筹把控,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合作能力,也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正因此,我们的小组分数往往是第一。
以兴趣为导向,重过程而非结果
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绩点至上”“综测至上”,除了上课和学习,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在校园的试错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反而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社团、创业、升学、哪怕是出门看看世界……不要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趁着年轻,就应该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也曾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碰壁过,但这并不意味着成败,过程教会我的远比结果更重要。只是在学习新闻的道路上,让我多了一份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25年前写下的新年献词,是每一位怀有理想的新闻学子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无论身处何方,职业如何,境况如何,这份人文关怀会一直支撑着各位,在人生的道路上孜矻前行。
方一柳
初秋的浙商大图书馆前,银杏叶在晨光中泛着金色,我抱着刚领到的《新闻学概论》穿过人群。三年前那个忐忑的新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以商科闻名的校园里,找到新闻学最动人的打开方式。
课堂上的“破壁人”
新闻采写与评论课总在激发我们对文字的想象。“导语要像子弹头列车般精准”“数据不是装饰品,而是手术刀”,笔尖早已长出思想的骨骼。纪录片专题研究课则教会我们用镜头触摸世界的褶皱。为拍摄《乡见如故》,聚焦返乡年轻人,团队在嘉兴桐乡濮院镇和桐庐百江镇跟拍一周。“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成片展映时,台下的掌声让我们懂得,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摄影摄像课上,我们在凌晨五点的菜市场蹲守最朴素的人间烟火。财经新闻作品报道课则彻底激活了浙商大的商科基因。解剖各类经济现象时,老师教我们辨认“财务化妆术”;借亚运东风采访骑行经济,对方突然反问:“你觉得这条消费赛道泡沫有多大?”这种刀刃上的对话,最终淬炼出获得第九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浙江赛区优秀奖的《cityride火出圈:骑行经济如何驶向“快车道”》。传播学概论课颠覆性地点醒我们:每个点赞背后都是复杂的社会心理,每条热搜都藏着群体情绪的密码……
校园里的叙事场
浙商大特有的“商科+人文”基因,让我们的新闻视角天然带着跨界色彩。在创新创业路演现场,我们既是记录者又是学习者;学校开办的各类数据讲座,常成为深度报道的灵感源泉。
各类新闻制作中,我们不断学习从纸质版排版到竖屏视频剪辑,从微信推文到H5交互设计,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人必须是“六边形战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学习用专业过滤噪音,用温度对抗异化,用追问守护真实。
业界导师、校园文学周……课堂外的启蒙时刻,让我们在咖啡馆追问“非虚构写作的伦理边界”,在寝室熄灯后争论“流量与质感如何达到平衡”。
又到毕业季,整理四年积攒的素材,从文学周的素绢到导师签名的采访提纲,忽然发现这些痕迹早已超越课业本身,它们见证着一个年轻人如何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确认坐标,在记录他人的故事里书写自己的成长。或许这就是新闻学的魅力——它永远给你一支笔,让你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写下不被遗忘的真心。
朱玉香
世界永远需要新闻人跳动的心脏
大家好,我是22级新闻专业的朱玉香。我连续三年绩点专业排名前5%,在专业培养下获得国、省、校级多项荣誉,现任校青峰人才学院班班长。新闻专业兼具理论与实践,我将从这两方面介绍个人对于本专业的切身感受。
新闻系专业课围绕新闻“采写编”三大流程设定主修课程,并辅以具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核心课程包括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制作与编辑、新闻摄影摄像、财经新闻报道、市场调查与实证研究等,以上仅列出部分,具体可参考培养方案文件。
理论学习上,本专业注重采写评论的规范与伦理,兼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色,以赛促学,以实践验证理论。中国新闻史课上,我和小组同学的课程作业获得了中国新闻史数据可视化大赛的全国三等奖;新闻采写的能力培养让我在2024年度实践中获得“校十佳文字记者”;我的新闻评论学习,使自己有幸向《浙江宣传》公众号供稿。
实践运用上,本专业推动学生走向新闻的真实。我的摄影摄像作品与视频作品获得多方认可,目前已在小红书、B站等平台积累2000+粉丝;2024年,我导演的《青峰少年》MV作品作为校青峰十周年的贺岁片获得校团委高度认可,同年我获得校级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去年寒假,借由学校合作平台,我获得了财新数据的实习机会,在包含南开大学等高校竞争者的项目中,我的操作分析能力获评A等。
我秉持新闻人的初心,利用暑期与课余时间实地采访100+次,涉猎博物馆建设、红色文化传承、民营企业转型、数字浙商记忆等多方主题,其中,以我为第一负责人的调研报告获得浙江省调研报告评比一等奖,也是对市场调研与实证研究这门课最好的回馈。
学弟学妹们,中学时,我将新闻理想神化,后来在饱含前人智慧与乐趣的课程中,我逐渐对新闻专业本身祛魅,不再理想化。现在,我在新闻实践中感知变化的世界和有温度的人类,我反而又有新闻理想了。在多变的当下,总需要有人感知并传递信息,深挖并表露困境。技术对于新闻而言是可乘的东风,我们也在筹备建设“未来传播学院”,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新闻人跳动的心脏,欢迎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