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学姐说专业——汉语言文学

发布日期:2025-04-11 阅读:10

高三的同学们,面对大学里五花八门的专业,是不是很迷茫?想知道真实课程体验、未来方向,还有课本外的趣事?别发愁!我们请来了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给大家“剧透”大学生活。从热门专业入手,绘制一份超实用“专业地图”。点击解锁,让选专业不再像“开盲盒”!

 

汉语2101 张睿



我是来自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现在站在本科生涯的末尾转身向后看,一路上风景各异,百花齐放,我依旧认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初来乍到时,我对这个专业的认知比较狭隘,以为只是在课堂上解读文人墨客的作品,梳理千百年来的文学变革,探索语言的规律与应用,我确实在专业课上深度学习了这些内容,跟随老师的脚步探索经典名著,这为我的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所体验到的远不止这些。我在网络文学的课堂中第一次动笔写下了自己的网络小说,并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自己的探索;我在浙江戏剧的课堂中学习各种唱腔,跟随老师现场感受传统文化调腔的魅力;我在西方戏剧的课上第一次表演自己改编的戏剧《海鸥》,那种与妮娜深深共情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托学院的福,我甚至在“收获”文学周活动上见到了作家现场对话……可以说,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像开惊喜盒子,下一个永远值得期待。



我们专业从不缺乏良师益友,老师们在课堂上提出的观点有时会让我醍醐灌顶,她们非常愿意跟同学们交流,也从不吝啬自己的帮助,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第一次遇到文献综述的作业,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篇不知道算不算标准的作业,我试探性地问老师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建议,老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哪里可以提升,甚至细致到了格式问题。还有一次是我对老师提出的女性主义话题感兴趣,下课找老师讨论却没想到话接话地聊了一路,她们总能敞开心扉地和我们探讨着关于文学和人类的一切,并毫无保留地给你输送她们已经拥有的思想养料。我们专业就像一个聚宝盆,只要你愿意,就会发现遍地都是你生长的养料。

 

我们专业从不局限学生的发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在本科期间获得了丰富的竞赛经验、志愿者经验以及学生工作经验。我出于对采访和讲课的兴趣加入了学院的“红忆寻声”社会实践队伍,在指导老师和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也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出于对大型赛事志愿者的好奇,我勇敢报名并坚持培训,最终荣幸成为亚残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的一员,这其中少不了学院的支持和老师的理解。我在本科期间担任读书会的主任,主要负责协助学院的党建工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党员发展的过程,这离不开老师的信任。

 

人们常常觉得文学是“无用之学”,可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带给我是向内寻找自我的力量,像是一场生命体验的深化,每每想到在这个专业的美好体验,我都感到被拯救。

 

 

汉语2201黄琼瑶



进入人文学院学习以来,我深耕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自我专业素养。课堂上,老师引经据典,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开展针对性教学;课堂之外,学校也特别设置了师生餐叙活动,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每当我感到迷茫的时候,都可以主动寻求老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业和人生的建议。”正是这种友好的师生才让我更快地转变思维,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此外,阅读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中之重。为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我常常会制定一周的阅读计划,根据专业推荐书目朗读、背诵。学校的“金收获”中心也常常会邀请知名作家开展座谈,让同学了解现当代最前沿的文学写作。



除了课堂学习,人文社科类的学习也要注重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从英雄故事到千万工程,我跟随学院连续两年坚持采访、讲述革命故事,深入十余所中小学开展宣讲活动,入选“钱潮老兵·戎宣”等市级优秀的宣讲团队。今年暑假,作为“00后传统村落合伙人的一员,我与《浙江日报》合作开展系列直播,深入乡村,用镜头弘扬村落文化,展现村落魅力。结合专业所学,我还撰写了十余篇报道发表于《浙江在线》《中国教育在线》《中青报》等省校级媒体,坚持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文学学习既要埋头苦读,也要增强专业合作,在交流中发挥学科优势。”秉持着这一理念,我以编剧的身份参与《未完成的肖像》微电影制作,荣获“青马杯·我心中的思政课”国家二等奖。此外,我深耕学生工作,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会主席、人文新生班助负责人、班级团支书等职务,蝉联省政府奖学金、荣获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为走出舒适圈,我还积极参与相关竞赛,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铜奖、2024年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浙江省经典诵读“诗泽之江”铜奖等荣誉,以解锁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