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我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调研活动,涉及“大运河文化”、“廉洁文化”、“盐文化”、“博物馆文化”等多个历史文化领域,取得众多实践成果,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从工商业探微到文化赋能生活,历史系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田野,深入挖掘浙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社会发展贡献人文力量。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为了深入探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情况,浙商大历史系在周鸿承、马金霞老师的带领下组成调研团队,前往杭州大运河沿线及其相关文化场馆开展调研。
调研团队从濮家站出发,乘坐水上巴士,领略了运河沿岸的美好风光。运河沿岸桥梁林立,桥墩、桥台、挡墙等桥下空间成为了展示杭州历史文化的艺术载体,拱宸桥更是以其古朴典雅的风貌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充分展现了杭州运河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系统介绍了大运河的历史沿革、地理结构和文化价值,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其辉煌历史,并以杭州几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展现了运河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运河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则汇集了多种手工技艺,如雕刻、刺绣、制陶等,让师生见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活力。
吴理人民俗艺术馆展示了大运河沿岸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团队了解到了吴理人的杭州运河派画及其民俗画的精妙之处。大运河杭钢公园将工业遗址改造为集文化、休闲和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公园,成为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典范。
崇福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的江南古镇,也是杭州至嘉兴运河古道上唯一的古城。2021年,崇福成功列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单位,并成为首个通过复兴综合省级规划评审的千年古城。2023年5月,浙商大历史系与崇福镇政府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浙商大历史系师生组成崇福镇历史文化考察团队,积极推动崇福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考察过程中,调研团队对崇福镇的文献、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文献调查中,团队成员发现了斑驳墙壁上的历史标语、盛家族谱以及民国时期的委任书等珍贵资料。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崇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横街作为大运河畔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见证了崇福的千年繁华,2021年启动了保护整治项目。中山公园是浙北唯一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园,园内还有浙北仅存的孔庙,目前正纳入古镇整体保护规划。湾里村民俗记忆馆由道光年间的张家老宅改造而成,是桐乡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新地里遗址是良渚文化的重要墓葬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目前采取覆土回填保护,并计划建设展览馆。五丰村内分布有越茂桥遗址、陆德舆墓等,其中陆德舆墓的南宋石雕虽磨损严重,但依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团队采访了五丰村历本袋传承人夏晓梅老师,她强调了青年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鼓励广大青年深入体验、了解非遗技艺,为崇福镇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2024年6月29日,浙江工商大学“浙里廉线”社会实践团前往钱塘清廉家风馆调研。该馆以“国以家为基,家以廉为贵”为核心理念,分为展陈区、互动区和听廉区,通过美术作品、动画放映、名人故事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清廉家风的历史传承,寓教于乐。馆内设有名人清廉故事长廊,搭配卡通形象,展示诸葛亮、范仲淹等名人的高尚品德。此外,馆内还设有阅读区、动画放映区和儿童美术作品展示区,强调“清正廉洁,向美而行”,以趣味性和创新性打破文化传播的年龄界限。馆内有抽拉式家训墙、家训留言墙和“廉”字成语拼图墙等创意设计,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目前,该馆已吸引100余个单位和1500余人参观学习,钱塘区教育局还设计了“清风传家”亲子活动。钱塘清廉家风馆已成为清廉文化的重要宣传基地,推动清廉文化深入人心,尤其在青少年教育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性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故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是一座古朴庭院,见证了钱学森的成长历程。这里不仅是故居,更是一个集收藏、展示、公众教育和研学功能于一体的纪念馆。自清末建立以来,它已伫立百余年,成为纪念钱学森清廉家风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情参观了故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了解到这里不仅是一个家庭住所,更是一座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故居分为四个主题展区,其中“书香门第,吴越世家”板块详细介绍了钱家长达数百年的家族背景。珍贵的照片和遗物展示了钱家“以诗书传家、品德为先”的家风,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受启发,对钱学森的生平和清廉家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江南钱氏家族源远流长,名人辈出,其始祖吴越王钱镠留下了《钱氏家训》。这份家训的核心理念是“要有为”和“守底线”,激励着家族成员积极进取、坚守道德底线。钱永刚曾评价这一传统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这既体现了家族对后代的期望,也反映了钱氏家族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2024年9月,在人文与传播学院纪委的精心指导下,“浙里廉线”暑期实践团在校图书馆成功举办“清风传家·廉润浙江”廉洁文化艺术展。该展由“廉史故事”“画说家风”两个板块构成,展示了浙江古今廉洁人物故事与在校大学生书画社创作的廉洁主题书画作品,彰显了浙江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极大丰富了“廉洁商大”校园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以“青年说家风”的宣讲模式,与文龙巷小学等建立宣讲合作,将廉风吹进年轻一代心中,在青年成长拨穗期助其扣好廉洁自律“第一扣”。
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盐文化能够揭示我国盐业发展史的脉络,丰富和完善中国盐文化历史图谱,对弘扬优秀文化、增强社群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寻盐文化的历史脉络,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微‘盐’大义”社会实践团于暑期在马金霞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江盛社区、头蓬老街和沙地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
江盛社区位于义蓬街道东北部,承载着丰富的盐民记忆,是杭州市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实践团对社区内的老盐工进行访谈,了解盐民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聆听盐场的辉煌历史。
义蓬老街被誉为“小上海”,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繁华街道,在光绪年间成为盐民和农民的交易场所,连接了浙江多地。如今,老街融合了历史风貌与现代审美,沿街设有手工作坊和商铺,展现出新的活力与风尚。钱塘区沙地文化馆位于义蓬街道文体中心,由义蓬街道与杭州钱塘高级中学合作兴建。以沙地文化研究成果为基础,展馆分为四大区块,通过图文影像和实物陈列,全面介绍了沙地与钱塘江的渊源、围垦造田历史、风土人情、非遗文化及未来发展前景。
2024年5月至6月,历史系学生在马金霞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浙江博物馆之江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萧山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浙江的历史文化与非遗传承。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的原始社会、吴越春秋展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锡雕技艺与传统戏曲展览;萧山区博物馆的“铲释萧山”、“盛世永兴”展览都给历史系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对浙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三地博物馆均引入互动屏幕、数字化展示及电子文献资料等现代科技技术,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与教育性,为大众了解浙江文化提供了新平台。
历史系“述禅味茶香,促径山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2024年暑假期间前往余杭区径山村,调研径山禅茶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关联。通过体验径山茶宴、观察制茶步骤、采访径山茶村俞书记等,师生们了解到径山村“三生共融”的发展模式,以及千年禅茶文化对茶人茶村茶产业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以该实践为基础的“茶香飘径---禅韵赋能径山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项目获得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校三等奖。
历史2101班学生在邵钢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绍兴市上虞区进行实践考察。参观上虞区博物馆、曹娥庙、田祈原故居、关帝殿、陈春澜故居和春晖中学等地,切身体验上虞区的历史文化与乡贤精神。上虞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陈列厅、越窑青瓷陈列厅、天香楼藏帖展厅,曹娥庙的雕刻艺术与楹联书法艺术,田祈原故居与关帝殿的历史沧桑,陈春澜故居的陈设与历史往事,春晖中学的名人学者旧居与文化积淀,都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上虞乡贤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历史系师生在邵钢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上海开展近代中国经济史教学实践活动,参观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金融博物馆暨银行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等,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经济史、金融史以及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朱玉香:浙里廉线·红迹绵长绘廉卷项目,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2024年,优秀指导老师:周鸿承、熊雄
王晗绮、郑汝源、黄欣雨:浙里廉线,“玉琮杯”大学生清廉微电影微视频专项赛三等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金欣烨:浙里廉线——助力建设“廉洁教育”数智新模式,浙江工商大学2024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马金霞
杨晞:述禅味茶香,促径山振兴方案策划,2024年“裕农通杯”第五届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工商大学校赛三等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金佳瑶:本科组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典润之江”经典诵读竞赛,2024年,指导老师:马琼
1. 2024年度杭州市社科规划“市区(县、市)协作”专项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拱墅段)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4SQXZ05)。
2. 2024年度临平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临平运河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播研究”(Lpsk24B18)。
3. 2024年度钱塘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钱塘盐工口述史调查”(QTSL005)。
4.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度科研项目:“杭州盐工口述史”(YWHY24-04)。
5. 《钱塘区盐文化口述史》编撰服务,采购方:杭州市钱塘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10月。
6. 《南浔商人与杭州早期现代化》,《湖州师范学院》2024年第11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024年,历史系师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秉持“博学于文,为道日新”的人文精神,躬耕实践,为浙江省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未来,历史系将继续以实践调研为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牢记总书记“为人民做学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深入发掘地方文史资源,自觉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用热爱与担当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