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虹副教授解析研究案例

发布日期:2021-12-12 阅读:166

12月9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张天虹副教授为历史1901班的同学们解析了“北京房山刘济墓的发掘与唐史研究”的研究案例。历史学系姜勇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张老师首先抛出了两个主题,一是“刘济墓发掘始末概述”,二是“也释刘济的‘最务恭顺’”。张老师将这两个主题与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论文选题与研究路径的实务课。

首先是刘济墓发掘始末概述。张老师为同学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北京房山区发现的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的墓葬。张老师指出此墓葬规模较大,曾一度被怀疑为金朝海陵王完颜亮的埋葬处。不过张老师进一步解释到,此处墓葬的形制与《金史》记载的完颜亮最终以庶人礼迁葬的情况是不相符的。另有学者推测此墓葬为刘济之父刘怦的墓,张老师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疑点。

刘济及其夫人墓志的出土解开了墓主人身份之谜。张老师指出刘济夫人的墓志尤其值得关注,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唐代彩绘墓志。总体上,刘济墓规模较大且形制豪华,刘济墓的发掘对于研究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形势和北京的历史都有很大帮助,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是也释刘济的“最务恭顺”。张老师首先对中晚唐河朔藩镇的背景进行梳理,并为大家介绍了中外藩镇相关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而后,张老师以刘济的家世和履历引入中心内容。

刘济是刘怦之子,曾在代宗时期赴长安求学并进士及第,后历任范阳县令、莫州刺史等职。刘怦于德宗贞元元年成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后,便任命刘济为象征着储帅地位的行军司马,同年刘怦病逝,刘济继任节度使。

张老师指出“最务恭顺”是《旧唐书》对刘济的评价,孙继民先生将刘济恭顺的原因总结为三点:第一,父亲刘怦的影响;第二,本人的进士出身;第三,刘济曾反对朱滔南下的经历。但对刘济的评价并非都是如此,白居易曾评价“刘济大奸”;《新唐书》将刘济放入藩镇传,且删去“忠义”和“恭顺”的评价,这与评价者所处的具体背景和立场有关。

张老师进一步指出,刘济的“恭顺”行为并非河朔藩镇中独有的,他的行为也从未触及“河朔故事”的底线,他所做的只是确认了幽州对唐廷的臣属关系。

贞元时期,唐廷与幽州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认可“河朔故事”无疑明确了朝廷和河北强藩是天下共主与“诸侯”间的关系,对于河朔强藩来说,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机制,刘济的恭顺行为很可能是和朝廷之间相互沟通和确认的结果。此外,稳定藩镇内部的统治也是刘济恭顺的原由之一。至此,张老师提出了问题,刘济是如何在元和五年走向“英雄末路”的呢?

张老师对刘济的死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刘济次子刘总阴谋篡权,毒杀刘济的事实是肯定的,但为何刘济会相信刘总散布的朝廷要以刘济长子刘绲代替刘济的谣言呢?张老师认为朝廷削藩的过火行为是刘济相信谣言的诱因。元和五年唐廷诱捕昭义军节度使卢从史的事件引起了刘济的警惕,而刘济与政府派遣的监军宦官间产生的摩擦也未被唐廷有效解决,刘济很难不对朝廷生疑。在这种情况下,此次谣言中政府对藩镇内领导权力交接的直接干预很可能成为压垮刘济与朝廷良好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老师总结性地指出,刘济代表的是幽州地方忠顺自持、趋于保守的势力,“河朔故事”才是他对唐廷“最务恭顺”的基本前提。

最后,张老师对刘济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并解答了同学们的相关问题。张老师的精彩讲解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