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历史现场感,加深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10月23日,历史系选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公众考古与文物鉴赏》的部分同学,在马金霞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余杭区良渚瑶山遗址和安溪古镇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一、瑶山遗址
良渚文化是新时期时代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300年-4300年,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2019年7月6日经世界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面积14.33平方公里,共有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4个片区。瑶山遗址作为良渚古城遗址年代较早的遗迹,不仅是申遗的组成部分,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瑶山遗址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年代较早,由祭坛和墓地组成,它们共同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早期国家形态的阶层划分、统一信仰和社会分工等价值特征,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检票口进入,两侧是青草地与小溪,缘路行,瑶山祭坛很快出现在我们眼前。瑶山遗址发掘后,采用了仿GRC的模拟工艺的保护和展示方式,现在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经过复原的祭坛,顶部平整,平面呈方形,有里外三重土色,可能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观天象的场所,祭坛四周也应该包有石坎。祭坛上方标注了墓葬的区域,墓葬时间晚于祭坛,分为南北两排,南排埋葬男性贵族、北排埋葬女性贵族。其中,南排居中的瑶山7号亩墓等级最高,墓的南部发现了人头朽痕及牙齿残骸,且该墓随葬品种类众多,有玉器、石器、陶器、漆器、动物牙齿等。
离开祭坛,我们来到了馒头山观星台,不过由于白昼的原因,我们的感受并不直观,反而由于四周环境的变化,观星台目之所及的天空并不完整。不过观星台的位置依然是非常特殊的,观星台上方放置一大鼓,鼓声嘹亮,即便在远方也能够清晰地听见。走下观星台后,部分同学登上了凤凰山观景台,从该观景台上眺望,整个瑶山遗址公园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二、安溪古镇
临近正午,我们乘车前往安溪古镇,自由行动,寻找就餐处,并自行对古镇进行游览。安溪古镇十分朴素、商业化气息并不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但眼前古时的痕迹已完全湮没,只是乡音未改。古镇不大,但五脏俱全,风景十分优美。古镇被一条名为苕溪的河流横穿,河流南岸是可以供村民休憩的草坪;南岸是居民区,村子宁静祥和、鸟语花香,充满了岁月静好之感。
村口有一座桥梁名为“小广济桥”。安溪古镇原有五孔广济大石孔桥,横跨苕溪南北,连接南北两镇。大石桥始建于北宋年间,明弘治十五年重修,建国后因水利建设的需要被拆毁。大石桥是安溪古镇的标志,后政府在镇南下河池与中河池之间取广济桥之形韵新建成了“小广济桥”。
沿着苕溪北面修有较长的一段木桥,人们可以通过木桥沿着河流行走,观景怡情。向北走到木桥的尽头,是一座仿古楼阁,名为“安溪阁”。安溪阁为传统木结构,两层基台,十六柱落地,双层飞椽斗拱顶脊,面积195平方米,顶高14.4米。该阁原名“双祀阁”,为纪念苕溪水神和安溪举人沈梅改造安溪陡门而建。
谢绪为南宋末人,临安陷落后积极联络抗元无果,投溪殉国,民众奉之为神,为之立庙。因家住金龙山下,排行四,故托名为“金龙四大王”,庙称“大王庙”。明初,朱元璋感于四大王神灵助其战败元军,遂封谢绪为黄河、漕运之神,自此,全国各地河畔均建有“金龙四大王庙”。大王庙自明代列为杭县县祭,并春秋两祭,县长亲读祭文,此祭至抗战胜利。后,大王庙被毁。沈梅(1515--1590)为明嘉靖时人,官至贵池县令。因其母为陡门噪声所烦,遂将安溪陡门由镇东改至镇西。朝廷旌其孝行,御赐旌节牌坊三座于镇南,是安溪古镇历史上的 名人之一。双祀阁便为纪念二人而建。
在一番细致的游览后,下午二时,我们在安溪镇南门集合,乘坐大巴返回了学校。本次余杭之行,我们共考察了良渚瑶山遗址和安溪古镇两处。瑶山遗址影响深远、安溪古镇底蕴深厚,本次余杭之行,令我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