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水云教授在我校图书馆特藏室作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史料学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王丽梅副教授主持,19级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刘水云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戏曲史料研究的选题和资料收集问题展开,着重强调了史料对于戏曲研究乃至所有学术研究的基石作用。他指出,戏曲文献学研究一切要以史料为基础,没有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式的臆想。
根据戏曲发展历史的悠久性、高度的综合性、场上的表演性及其广泛的民间性等特点,刘教授将戏曲史料分为文物史料、文献资料、影像史料和口述史料四种,并着重讲述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刘教授以《四库全书》《中国古籍总目》等大型工具书为中心,结合文人笔记、文人日记和方志等,细致而全面地讲解了搜集文献的基本方法。
大量的史料搜集和阅读是一门不得不下的苦功夫。说到苦功夫,王丽梅老师跟同学们讲起了刘教授在南大读博士时的故事。刘教授为了方便阅读到更多难得一见的古籍资料,在南京图书馆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都跑到南京图书馆去读书。他以每个朝代入手,进行地毯式文献检索,对选题的周边史料给予了全面、宏观而立体的观照。这种扎实的文献功夫和刻苦的治学精神令在座同学们赞叹不已。
刘教授非常关心年轻的研究生们的科研问题,并慷慨热情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治学经验。针对有些同学只读学术论著,而对原著涉猎较少的现象,刘教授提倡多读原著:“论著不能代替原著,而论者的观点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观点,只读论著难免会让思维和眼界受到限制,多读原著,才能够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独特的视角,这对于当代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需和必要的”。
关于治学方法,刘教授生动地将其比喻为“天子狩猎”与“大禹治水”。所谓“天子狩猎”,就是像狩猎那样,用把猎物赶到一个集中的区域再一网打尽的方式做学术,对一个专门领域的学术问题深钻下去;而“大禹治水”,则是像治水一样,从大的方面着眼,进行大量且深入的阅读,有了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后,对相应问题都能信手拈来。刘教授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治学风格。
关于学术研究心得,他说到:“我的研究方法,就是对任何权威都不要过于相信,要有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鼓励研究生读书期间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
刘教授还指出,扎根学术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意味着学者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和为了一个问题绞尽脑汁钻研数年的耐力。因此,他表示:“我们应该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保持长久的热情和持续地努力,如果只是三分钟热度,兴趣平平,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不要从众或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方向和执着。”
讲座之后,刘教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选题问题都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和指导,在座的同学们深受启发并且对未来的学术之路充满了期待。可以说这不止是一场戏曲史料的讲座,更是对于同学们未来学术道路的指导。
讲座的最后,王丽梅老师总结到:“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着对事物的热忱和好奇,要有钻研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并且细致踏实地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学术负责,对生活负责”。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