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精英进课堂︱李晓鹏:无评论不新闻,新闻评论需要思想

发布日期:2020-05-28 阅读:163

5月20日下午,我院新闻1701班《新闻评论》课举行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本次课上邀请了《钱江晚报》评论部主任李晓鹏老师。课堂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新闻系石泽老师主持。

李晓鹏老师首先从定性、立场、剖析、情绪四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新闻评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虚假的故事,配不上真实的眼泪》来说明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本质属性的一种态度判断,影响受众关于新闻事件“好与坏、对与错”的认知。同时,李老师指出新闻评论的立场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对新闻事件以及关涉各方表达的一种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亦或中立。对于剖析,评论应在逻辑和常识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精准分析,帮助受众建立起认知体系,抵达人心。因此,一篇好的评论还需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表达由新闻事件而产生的喜欢、厌恶、激动、嘲讽等情绪。



李晓鹏老师认为评论最主要的作用是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表达受众的认同感,批判性与舆论监督作用,帮助受众思考以抵达真相,提供建设性意见。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受众需要在公共平台上找到能够代表公共意见的观点,李老师通过对辱母案的举例强调评论要表达受众的认知感,把受众所想所感呈现出来。除此之外,李老师提到对于损害社会公信力的事件新闻评论应该发挥它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在各种信息鱼目混杂的信息爆炸时代,评论应该帮助受众思考,从而更接近真相。在某些方面评论对于社会事件也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谈到当前我国新闻评论的现状时,李晓鹏老师说,我国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中,专业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员数量并不多,加之新闻评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又特别高,因此,新闻评论人才缺乏。写好评论需要从选题、写作、标题、运营四个方面下功夫。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开始,必须具备时代性、时效性、公共性三个特征,评论要代表时代最主要矛盾,代表公共利益的重大问题,代表新近发生的事件。



写作要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并利用逻辑和常识进行分析。李老师提到写作需要有真和假的判断力,并利用逻辑和常识进行分析,敢于形成自己的观点自信,同时提供信息增量,拓展认知。

根据“首因效应”和“印刻效应”,标题应当第一眼就抓住受众眼球。因此标题要准确概括事实与观点,突出重点,增强趣味性。在运营方面,李老师也告诉我们不同的平台要应用不同的策略,充分了解自己的用户,积极发挥社群作用,并且重视长尾运营。

最后,李晓鹏老师总结说,无评论,不新闻。评论是新闻的盐:单纯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阅读需求,有鲜明的态度和观点立场的报道,一定能广泛传播。有了盐,新闻才有味道。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