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著名美学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集刊主编王杰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新科技时代的美学革命与价值重建”的精彩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王杰教授指出,今日世界处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节点上,在这样一个新科技时代,只有美学、艺术和文化产业领域的革命才会给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质的变化,新的审美现代性才可能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够应对当代社会价值撕裂的局面,有助于最终顺利完成价值重建。这种社会关系改变论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理论路向。
讲座伊始,王杰教授提出如下问题:“新科技时代价值重建的基础,到底是科技还是文化,或者社会关系的改变?”随后他就价值重建的几种可能性做出了脉络清晰的梳理,不同于技术主义路向、批判理论或反进步主义,以及新儒家的文明互鉴论等理论方案,他明确认为新的价值重建基础应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关系改变论,并把它具体化为美学革命与悲剧人文主义两个方面。
王杰教授
随后,王杰教授从马克思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入手,逐步阐述“当代社会将出现重大变化”这一观点,而此次重大变化最终将是“由美学革命而导致的价值重建”,并带领师生们一步步认识“悲剧人文主义”这一理论概念。
“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人文主义,后者已经被意识形态化,不再具有能导致激进性变化的批判力量。悲剧人文主义则是立足于中国经验的一种理论表达。王杰教授用便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这一概念。“悲剧人文主义就是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思考,是一种把握人文情怀的悲剧理论。”“很多学者,包括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内,都认为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是不存在的。”王杰教授则认为,中国的悲剧因素自先秦时代贯穿至今。古典诗歌中有关生命短暂、人生悲哀的描绘即对人类必然性痛苦的深刻表达。当代艺术,尤其是电影中则充分表现出社会撕裂和价值混乱的局面。
中国和西方悲剧传统的区别在于,“希腊的悲剧人文主义是视觉型表达形式,而中国的悲剧人文主义则主要是声音性的。”王杰教授从《乐论》开始讨论,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歌,并一步步谈到电影等当代艺术。还以大家熟悉的《人民的名义》、《南方车站的聚会》与《地久天长》等影视作品为例,从学理上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中国式悲剧”,“中国变化得太快,我们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走过的道路。”引起大家的阵阵掌声和深切共鸣。
王杰教授在分享自己学术观点的同时还表现出学者的幽默,坦陈自己被别人称为“概念机器”,原因是他经常提出各种新理论概念来阐释当下的社会生活。在现场气氛活跃起来的同时,我们也真切地认识到王杰教授是一位沉浸于学术研究且富有理论独创性的学者。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王杰老师耐心细致地与提问者对话,当场进行解答疑惑,在座的师生均深受启发。最后,在极其热烈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文字/于琦 图片/蓝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