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6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在A124为我校师生开展了题为“对话经典: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合”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丽蓉教授主持,中文系主任郭剑敏老师、外语学院的部分老师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共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是“百家百科讲坛——名人论坛”系列讲座之一,由校人文社科处、团委、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办,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
刘勇教授首先从手机阅读谈起。他认为,一本书的出版是经过严格的审核的,但是手机阅读不仅错字多,而且内容也有很多的错误。从方式上看,手机阅读也存在巨大的问题。手机长期碎片化的阅读会使人思维碎片化,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利于形成系统的思维。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危害。
(图为刘勇教授)
针对经典阅读,刘勇教授认为,“读没读、读过几部经典,往往决定了人生的底蕴和高度。”他引用英国的民间谚语——“不读闲书的民族是危险的民族”,强调闲书与专业书的区别:能为人生带来更多启示的文学作品才是“闲书”,只读专业书只会导致目光的狭隘。
刘勇教授认为,与经典对话有三种层次:一是经典是作者与自身的对话;二是经典阅读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三是经典也是读者与自己的对话。其中,一、三两个层次最为重要,他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分别解释了一、三层次的内涵。
最后刘勇教授总结说,“法国著名作家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的呆在房间里。’而要安静地呆在房间里,最好房间里有一本书,最好是文学的经典之作——这是我说的。”
刘勇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图为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