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莅临我院讲授“桥与门:媒介与传播形态”

发布日期:2019-05-20 阅读:161

5月17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旦作为我院特聘教授,前来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桥与门:媒介与传播形态”的讲座。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潘文年主持,来自广告系、新闻系、编辑系的老师和部分考研同学参加此次讲座。程丽蓉副院长出席。


《桥与门》源自于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的一部随笔集。黄教授有感于此,引用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等著作和“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论,从缘起、媒介特性与传播、结语等三个方面,将“桥”与“门”分别与大众媒介、移动媒介相联系,深度剖析其代表媒介的不同特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缘起部分,黄旦教授从现实生活入手,结合实例,引发听众对媒介与人关系的再思考。“做人,尤其是做学问,不能固执。读10本书,应当有10种延伸,而不是将它吸收以固化自己原有的观念。媒介也是一样。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是新一种类型的传播形态,而不一定是过去媒介的延续。”讲座伊始,黄教授鼓励大家应当以丰富性和多元化的视野进行研究,并用这样的眼光来理解媒介。他借用茅盾文学作品《子夜》中“吴老太爷”因受了当时上海现代社会的刺激而震毙的例子分析,如果当时“吴老太爷”乘坐的是轿子而不是汽车(用麦克卢汉的话来说,其速度、尺度、模式不同,导致感知比率和心理感受的变化),故事或许会有另外一种结局。黄旦教授以此引出认识和理解媒介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非凡意义。

视野不同,延伸不同。黄旦教授认为,技术不是人的工具,相反,人与技术共同构成。这里所指的技术,还包含技能、技艺、科技等等。正如无人机航拍和普通拍摄,视角不同,会给予人不同的视觉感触。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中提到:“新技术带来的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一种新技术并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损益,它改变一切。”

在“桥与门:媒介特性与传播方面”部分,黄旦教授分别分析了“桥”与“门”的不同媒介特性,及其与所代表大众媒介、移动媒介的关系。黄教授认为,“桥”具有连接性,是有限和无限的连接,它把分离的自然部分统一起来,指示方向和通途,在桥上行走,意义和方向并没有差异。而“门”具有既分离又连同的特性,它是一个边界点,是被限制与无限制的相互接近,是一种永久交替的可能性;它将一体化的连绵不尽的自然存在分隔开来,门外具有很多可能的方向,并且一进一出,显示完全不同的意向。

正因此,黄教授指出,“桥”更具公共性,大众媒介“以固定的机械工具,在同一个时间把同样的内容传送给无数不知名的人”而更具有“桥”的特性;而“门”内更具私密性,因此移动媒介更具“门”的特性,它既是中介又是终端,黄教授还引用卞之琳文学作品《断章》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讲座的最后,黄旦教授再次强调一种媒介都是一种新的文化和新的生存方式,要在旧知识和新交往中重造学科,并引用德布雷《媒介学引论》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我们什么也没有失去,只是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面貌,并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开始。”

讲座结束后,黄旦教授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和讨论。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