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的“乡贤与现代浙江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综合楼404会议室举行。这次研讨会也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分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杨齐福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丽蓉教授、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金华博士先后致辞。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江西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等学者40余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首先是学者们就乡贤的历史源流、独特作用与深远影响作了阐发。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温锐教授的《乡贤在‘贤’与乡村振兴》,指出乡贤是传统乡土文明的承载者、乡村治理的辅佐之才、乡村文明重塑之才、乡村重振信心之源,强调判别是否乡贤关键仍然在“贤”。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亚民教授的《现代乡贤的认同、再造与乡村振兴》,指出传统士绅精神的回归是现代乡贤认同与再造的历史必然,现代乡贤在乡村善治、乡村发展、宗族和谐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独特作用。随着当下乡村建设的日渐兴起与德治礼治文化的不断重视,现代乡贤的认同与再造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教授的《篁岭的前世今生——乡贤的回归与价值》,介绍了江西婺源篁岭从即将没落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今天网红村庄的历程,指出乡贤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沂蒙文化研究院院长魏本权教授的《‘表’与‘尊’的交融:明清沂州乡贤祠的文化意义》,阐述了沂州乡贤祠成为明清官府“表”乡贤的推行教化与基层社会“尊”乡贤实绩的交融之地,从历史角度解读乡贤的文化意义。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明胜副教授的《传统乡贤文化断层与新时代乡贤文化培育刍议》,指出就传统乡贤的构成来看,与其说乡贤是一种身份,倒不如说是一种“兼济天下”的精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肖文评教授的《明清乡村土绅与客家社会变迁——以粤东大埔县白堠村为例》,从地方社会变迁出发,以官府、士绅与民众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探究士绅在乡村社会变迁中作用与影响。当下,伴随“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转型,乡村振兴需要体制外力量的参与,新乡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新时代乡贤文化培育的过程中,新乡贤的遴选固然重要,而制度设计与精神培育亦不容忽视。新乡贤群体不同于传统士绅,但“兼及天下”的精神应该是一致的;新时代乡贤制度亦不限于传统乡约,但与体制内的村两委相区别是必须的;乡贤精神的弘扬既要着眼于现实成功者的带头作用,又要重视传统乡贤的楷模作用。
其次是专家就浙江乡贤活动及其主要经验进行了交流。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老师的《上虞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强调新乡贤主要分为“本土”、“外出”、“外来”三种精英,新乡贤并不是传统乡绅的简单重生,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尔后介绍了上虞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做法,最后指出新乡贤既要“找出来”更要“用起来”、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积极引导培育、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既要有知晓度更需要认同度、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既要有机制更要有制度。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立程的《挖掘红色乡贤文化 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以缙云县为例》,指出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关键团体,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把乡贤凝聚到乡村战略过程中,要在乡贤中不断加强党建宣传,增强乡贤的党性修养,并充分利用红色乡贤文化来推动乡村文明和乡村发展,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任钰佩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反思——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为例》,指出绍兴市通过实施“越商回归工程”、“民间人才计划”、“海内外英才项目”等政策为新乡贤队伍建设提供了条件,柯桥区新乡贤队伍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前景”比“乡愁”对新乡贤更具吸引力、新乡贤队伍中本土企业家占比过大、新乡贤对乡村文化振兴能力不足等问题,因而通过完善新乡贤的激励机制、遴选机制和作用机制,构建优秀的乡贤队伍。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周武研究员、《鲁东大学学报》主编赵慧峰教授等做了精彩点评。来自全国各地其他专家也就其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最后,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游海华教授作会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