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以“西方文学中的恐惧与崇高”为主题的人文研究生论坛在综合楼401会议室举行,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范家进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李艳梅老师出席本次论坛。本次论坛由2017级研究生丁亮亮担任主持,主讲人为世界与比较文学2017级研究生陈景。
论坛上,陈景通过西方诗歌向我们讲述了西方文学中恐惧与崇高的关系。她举例华兹华斯的《我的心一阵激动》、柯勒律治的 《老水手谣》、朗基努斯的《论崇高》、尼采的《悲惨的诞生》等众多西方文献为我们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即悲惨给我们带来了恐惧,这种恐惧通过人性的思考进而升华为崇高。
随后,陈景还由西方文学作品转而思考到中国文学作品。她提出,中国作品更多的是将痛苦升华的艺术作品,比如司马迁的故事等等。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江湖儿女》、《影》以及引发的争议,也隐含了中西方对于痛苦、悲喜剧等的不同理解。
最后,陈景总结了崇高的现代意义:保留崇高能给我们带来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反思,这是我们在崇高正沦为庸常的时代应该持有的立场。
在结尾的讨论环节里,李艳梅老师对于陈景提出的观点做出了补充。李老师认为,悲剧给人传达的不是悲惨,而是崇高。一部作品从悲惨上升到崇高的方式也决定着它的好与坏。
讨论环节里,范家进教授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恐惧一定会带来崇高感吗?恐惧是不是产生崇高感的必要条件之一呢?”。对此,李老师的解释是:现实生活中的恐惧肯定是不好的事,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恐惧不是那种看恐怖片的恐惧,而是文学和审美上的恐惧,或者说是一种神秘感,一种身处于未知领域中所感受到的恐惧。范老师还由此谈到古今对于“庸常性”的不同理解,中外文学对于神性、超越性维度的不同处理等问题。整个讨论显得热烈而活跃。
演讲结束后,范院长还传达了本周学校召开的研究生工作会议上的一些精神,勉励全体研究生关注全国教育发展新动态,关注学校相关政策的调整,从每个个人做起,为切实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庞伟巧 /文 王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