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9时40分,由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主办的名为 “微视角,大情怀”原创纪录片首映活动在校教师活动中心顺利举行。出席此次首映活动的嘉宾有校党委副书记李军、教务处副处长伍蓓、宣传部副部长张东、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潘文年、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许晓峰、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主任徐晟、教务处文科实验中心主管陈缘以及新闻系老师。邀请的业界嘉宾有《杭州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毅、二更导演刘钦璐、二更BD王未。新闻1501班全体同学及部分校内其他专业学生到场观摩。参加此次首映的四部纪录片均由我院新闻系学生自主创作完成。活动由新闻系主任李蓉组织并致辞,由马铭卓同学主持。此次展映的四部作品是《指尖艺术,剪纸成画》、《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邵长华》和《两个人的菜摊》。
活动伊始,校党委副书记李军给来到现场的业界嘉宾们颁发了聘书并合影留念。李军书记在发言中肯定了新闻系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对纪录片首映活动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认为这一模式可以推广。随后,李军书记对学生所做的《指尖艺术,剪纸成画》的纪录片进行点评。他认为这部纪录片情感细腻,将桐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镜头记录的方式推向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扬文化的作用。同时,他指出片子的主题还不够突出,缺乏一些更深层次的资料发掘。
在展映过程中,嘉宾们对学生们的原创作品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张东副部长觉得纪录片应该要让人有很好的带入感,要有可挖掘的故事。伍蓓副处长认为纪录片的形式感很好,可以更好的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多思考。潘文年副院长肯定了创作团队的辛苦付出,同时他也指出片子的情节略显枯燥等问题。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许晓峰老师则从艺术审美的眼光来谈,说纪录片真诚感人,尤其是《邵长华》纪录片的镜头感运用很好。哲学系主任徐晟老师说选题很好,认为片子在解说词等方面可以继续提升。陈缘老师认为好的纪录片应该注重把故事讲下去。业界嘉宾王毅老师肯定了纪录片的题材和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同时他给出了一些建议,如设置细腻的问题引导,穿插更多的备用镜头来弥补部分镜头的缺失和跳帧的问题。刘钦璐老师认为同学们的纪录片完成度非常高,指出脚本创作的重要性。王未老师认为纪录片应该有更好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撑,建议加快这方面的建设。
四部片子首映结束,通过嘉宾投票,《小热昏:说不尽的杭州腔调》获得最佳原创纪录片奖,《邵长华》、《指尖艺术,剪纸成画》和《两个人的菜摊》获得优秀奖。嘉宾老师为各主创团队代表颁奖并合影留念。
精彩的首映会结束后,嘉宾和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在会后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新闻班的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杨妍同学说,“很开心可以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的作品得以呈现,得到院校领导以及业界人士观赏点评,并在观影后给予我们中肯的指导与建议,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短短10分钟,承载着我们小组全体同学的努力,我们会继续努力,更好的去完善我们的作品。”顾敏雅同学说,“早起采访,熬夜剪视频,确定主题之后奔波的小组成员都十分辛苦,很荣幸很感谢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肯定,相信下次会更好。”
李蓉老师在谈到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说,“《纪录片专题研究》这门课我上了七年,一直在探索怎么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今年能够在这里举办这样的首映活动,是我多年的心愿。我一直思考纪录片如何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服务地方经济,讲好浙江故事。”
杭州日报摄影部主任王毅对此活动总结评价是:“用纪录片讲述浙江故事是时代背景下的非常出色的一个选题。这次参展的四部纪录片都与我们浙江有关,并且都以各行各业的小人物为切口来做,是非常成熟的一个选题能力的体现。本科生能把片子拍的完成度包括各方面的完善度如此之高在我看来是很不错的。我很期待能够再次参与这样的首映活动,毕竟这批人是我们媒体人的新生力量,看到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情怀是让人很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