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做客我校“百家百科讲坛”

发布日期:2016-12-13 阅读:154

    12月12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到访我校,应邀担任我校“百家百科讲坛之学者论坛”主讲嘉宾,以《五四后知识阶级的自我体认(1920-1926)——以“五卅”、“三一八­­­­­­­­­­­”运动为中心的考察》为题作学术报告。历史系系主任杨齐福教授主持讲座,历史系全体师生及院内外其他师生参与讲座。

    一开场,郑教授就谈到了五四运动。他认为:“五四”前后是近代知识阶级整体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在随后的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中,这个"新起的阶级"在指导民众中更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此相应,它对责任与使命的自我体认,超越了思想解放的范围,开始与国民革命的实践相联系,并进而浸成了以中国社会精神领袖自居,欲充当“一切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指导者”的更高的理想与抱负。知识阶级的这种缘于阶级属性的个性与浪漫主义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近代史上得失毁誉和最终归宿的历史命运。

    依据多年对历史与文献的研究,郑教授指出,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仅限于“科学与民主”是不完整的。形成此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久以来人们将梁启超等别具个性的不同思想流派都排斥在了新文化运动之外,难免陷于偏祜。近年来,虽有人提及陈寅恪的话,但也只认作他本人的思想,而与“五四精神”无涉。郑教授谈到,以今天的认识, “五四精神”的特质应当有四:“爱国主义”、“科学”、“民主”、“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彼此相辅相成。对于前面三项之重要性,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需要指出的是,若第四项缺失,前者便都有难以做实做大之忧。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更好地继承五四遗产,使之助益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了帷幕,演讲之后,郑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互动,全场气氛非常活跃。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