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我院在综合楼401室举行了第七期“人文学术沙龙”活动。中文系系主任郭剑敏副教授以“重读《傅雷家书》”为题做主题报告,并与在场老师、同学展开交流。活动由副院长范家进教授主持,历史系杨齐福教授,中文系程丽蓉教授及陈军、吴昕等老师,出席活动并参与讨论。
《傅雷家书》是对当代读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几部家书之一,并且是“新时期”开始之初出版的家书著作,至今仍在不断重印。郭老师重点围绕傅雷身世与生平、《傅雷家书》怎么形成、在形成过程中我们如何去解读以及它背后包含怎样的历史信息来展开叙述。他认为,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有时甚至显得粗暴,他想通过书面通信弥补某种愧疚之情;同时傅雷家书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父子关怀,而是涉及如何对待祖国、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学艺过程中的坚持与毅力、儿子与异国媳妇的相处、家庭理财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而这是一部渗透着浓浓父爱的教子箴言。又因为在“反右”运动中傅雷蒙冤被打成“右派”,其后的通信需经受有形无形的政治审查,置身那样的历史背景中,这更成了一部交织着当代知识分子深忧隐痛的作品。
在后面的讨论环节中,范家进教授提出当代政治对当代文化人命运的多重影响问题,建议反思当代管理体制如何给文化人提供更为宽松宽容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同时他提出在儿女教育方面,傅雷这种严父的形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其积极意义,因而也是必要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并没有过时。杨齐福教授认为傅雷的高大形象包含了后人在言说中的不断建构过程,有他自身的因素也有诸多社会与文化的因素。程丽蓉教授指出严厉的家教似乎特别有助于传统文史知识的学习,而是否适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创造性学习尚有待验证。吴昕老师也结合自身的感悟抒发从各位老师发言中产生的共鸣。
这次学术沙龙活动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一位身世坎坷性格特异的现代翻译家的教子家书,由此引发在座师生展开关于当代文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家风家教、个体成长中的多元文化影响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大家各抒己见互相砥砺,从一些具体的点出发引申出对一些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的思索,点面结合、议论风生,充分显示了人文学科知识探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