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我院 “人文学术沙龙之五”如期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卜天副教授应邀前来担任主讲嘉宾。张老师多年来致力研究西方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科学思想史,著有《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的运动学初探》,主要译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韦洛克拉丁语教程》《世界图景的机械化》《现代性的神学起源》《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等多种著作。
张老师的讲座围绕“宗教”和“科学”这两个文化范畴展开,他认为相关研究对于理解现代性的本质及其遗产最为重要,而我们现在理解的“科学”与“宗教”都是相对晚近的观念,是在过去三百年里在西方出现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科学”(scientia)和“宗教”(religio)这两个概念起初都是指个体的内在品质(inner qualities)或者说“德性”(virtues),到了16 世纪则渐渐成为首先通过义理(doctrines)和实践(practices)来理解的东西,成了命题式信念(propositional beliefs)系统,这种客观化过程是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前提。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传统叙事,无论是冲突(conflict)、独立(independence)、对话(dialogue)和融合(integration),都无法刻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因为,“科学”和“宗教”并非划分文化领土的自明方式或自然方式,它们既不是人类的普遍倾向,也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特征,而是因为独特的历史情况而形成的。无论是持冲突观点,还是持融合观点,都同样巩固了“科学”与“宗教”的现代边界。
本次沙龙活动由哲学系主任徐晟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及哲学系部分同学参与座谈,并和张老师展开了深入而有意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