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台湾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宜兰大学人文暨科学教育中心副教授朱嘉雯应邀来到人文与传播学院,在综合楼404会议室给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大观园的美味神,献上一品红楼宴”的讲座,讲座由副院长范家进主持。
朱嘉雯教授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入手,细致分析了小说中饮食背后的复杂社会、文化成因,尤其是对小说中精彩的饮食场景的描绘,让在场的师生满口生津,渍渍回味。
朱嘉雯教授谈及《金瓶梅》和《红楼梦》饮食的差距。她说《金瓶梅》中的饮食是当时市井文化惯常见到的。而《红楼梦》中的饮食,尽管食材易寻,但做起来却又很复杂。要么需要很繁杂的工序,比如需要很强的刀工,将茄子肉切成头发丝一般大小。或者需要大量的食材来做一道小菜。这些都实非市井人家能够做到的。比如刘姥姥吃不出茄子味的茄鲞,又比如宝玉心疼玉钏儿向王夫人求得的莲蕊羹。烹煮这么些个简单的菜倒要各用十来只鸡去配。她又提到红楼中有不同菜系,并做了分类。譬如茄鲞是属于官府菜中的路菜,为了官员在调配的路程中吃的一种腌制食品。而红楼中各人吃的早餐又是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准备的不同的养生菜。比如黛玉吃的炖的稠稠的燕窝,凤姐吃的奶子糖梗米粥,宝玉吃的糖蒸酥酪,专门给贾母吃的牛奶炖羊羔。她说红楼中的饮食有很浓厚的满族色彩,比如喜食牛奶,喜食鸡肉等等。
朱教授表示吃饭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把这件事做好也不容易。人生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累积,才能成就大事。红楼也是衣食住行,一点一点累积,成就的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