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第三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12-09 阅读:0

校内各学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加快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根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教技〔2012〕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 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20号)等要求,学校决定开展第三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遴 选与建设工作,现将有关通知如下:

    一、推荐原则 
    遵循“2011计划”的总体精神和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水 准、有特色”, 发挥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校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充分发 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集聚和培 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申报条件
    1、协同创新中心以我校为实施主体牵头,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创新力量参与协同共建。
    2、方向选择应紧密围绕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3、建立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尤其在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4、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5、聚集了一批省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能够产生预期的标志性成果,在省内外有一定竞争力。

    三、建设培育
    1、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意义、实施方式、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政策保障等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 〔2012〕6号)(附件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附件2)中均有规定,是我们遴选、建设的依据,各相关学院要认真做好培育组建 工作,切实围绕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和浙江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时体现战略性和前瞻性,把 解决制约协同创新的重点、难点总是作为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重点。
    2、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区域发展四种类型申报,各参与单位要充分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分工协同,承担具体任务。
    (1)面向科学技术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的优秀创新团队与优质资源,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逐步建设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 
    (2)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学科,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逐步建设能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支撑的重要阵地。 
    (3)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围绕“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推动高 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方式转变,逐步建设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引领阵 地。 
    (4)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开 展协同研究,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逐步建设能为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起到重大作用的文化传承创新集聚和辐射基地。
    3、通过调研论证,组织协同各方认真编制申报材料《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申报书》(附件4),如实反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真实情况,并尽可能详尽地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和材料。
    4、“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两年,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主要用于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环境建设等。

    四、其他
    1、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由各相关学院(学科)组织申报,由学校组织专家评审。
    2、请于2014年12月15日截止日期前将《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申报书》(附件4),纸质材料一式5份及电子文档报送至综合楼1057室。

联系人:叶彦莹  
电子邮箱:yyy@mail.zjgsu.edu.cn
电话:28877173
                                    
                                     科研处
                              2014年12月8日

附件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