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教授是浙江大学的大学者,在传播学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素以博学多识却又不失幽默风趣闻名,作为浙大曾经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其魅力自然令后学高山仰止。近日在我院邀请下,吴飞教授来新闻系讲学,在图书馆报告厅由系主任李蓉博士主持,做了题为“传媒与现代性”的主题报告。新闻系数百名学生到场聆听。
吴飞教授一身素衣,短寸圆面,一言一行极为从容谦谨。鼻梁上一副“胡适”式的复古的圆框眼镜,则尽显学者气派。吴教授的报告从央视“你幸福吗”的报道、“中国第一表哥”等一系列热点时事切入,谈及中日近百年各自的转型,进而指出人文精神的陷落已成当代社会的隐患。对传统越发知之甚少,推崇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而集聚的都市人群,人心却越发玄远。面对吴教授提问“有多少人还能完整背出李白的《将进酒》?”,在场的同学举手的寥寥。“谁要是知道费巩、王申酉这两个人,我就请他吃饭”,全场则鸦雀无声。这是转型过程中一种意义的失落,因此吴教授继而在学术层面上追问“现代性”问题,但又时时不忘与传媒领域相关联。
吴教授首先着眼于国内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从汪晖、刘小枫等人的著作谈到马克思、韦伯、舍勒等人对“现代性”的揭示。一方面对现代性的语义进行了罗列,介绍现代性是一个世俗化、技术化进程,是资本、权力和文化互动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也综合性的分析了现代性问题出现的原因,正是工业化,资本社会化和启蒙精神发酵的结果。吴教授时而加入一些通俗的案例分析,用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场同学时而欢笑报以热烈掌声。
此后吴教授回归到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分析了国人对此的理解存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理性的普适性,第二阶段认为实现现代化的方式选择的重要性,第三阶段则着重于现代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而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作为强大的启蒙力量,通过构建一套现代性话语和现代化信息环境,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后技术的革新,进入web2.0时代之后,现代性就成了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过程。吴教授也谈及传媒业的发展中,文化和审美的现代性,其实是一个市场化,大众化的过程。
在报告的最后,吴教授探讨了未来新闻业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现代化的过程使得传媒的形式发生了巨变,传统纸质媒介的没落,代之以新兴信息网络,数字化成为了新闻传媒也新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吴教授也提出在全媒体时代特别要警惕陷入“群体盲思”和“信息茧房”的困境。其后的互动环节有两位同学提问,时间持续了十分钟。整场报告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