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我院在综合楼401室举行了第二期“人文学术沙龙”活动。由系主任徐晟副教授主持,哲学系卢盈华博士以“羞耻的现象学分析——以舍勒思想为基础”为题作主题报告,并与在场老师、同学展开交流。院长高万隆、党委书记王华、副院长范家进、汤拥华出席活动并参与讨论,哲学系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以及中文系、历史系、广告系部分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卢盈华博士从羞耻的概念与价值等级、羞耻的分类、羞耻产生的契机以及羞耻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舍勒现象学思想中的羞耻问题。卢博士指出,现象学视野中的羞耻,是独属于人的一种本己的、特殊感受性体验,它使人区别于上帝与动物。羞耻产生的机制如下:主体自身具有一个价值等级系列,当其在行为选择时,为了较低的价值而牺牲较高价值时,会感受到了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责备,从而将自己看作、或感受到自己会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渺小的存在,乃至无能为力的物化存在。
卢博士还广泛征引、比较了古今中外多位哲学家对“羞耻现象”的观点,并结合个别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传递了他本人对羞耻现象的哲学思考。
在后面的讨论环节中,高院长例举他在国外生活时的经历,与大家探讨了羞耻问题、“面子观”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理解和态度。范家进教授就西方的羞耻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理念之间的异同及当今社会中“耻感”的大面积弱化现象与在座教师展开探讨。徐晟副教授接着此话题,认为已然内化的共同规范(文化传统或集体记忆)和主体的自我分裂才是羞耻产生的未显的前提。历史系杨齐福教授、广告系葛在波博士、中文系汤拥华教授、郭剑敏副教授、哲学系陈郑双、柴可辅博士,则各从自己的研究角度与卢博士一起探讨了羞耻现象在哲学、文学与历史学中不同的表现特征与呈现方式。
本次讨论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与会师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这足以证明不同人文学科之间完全可以就某个具体话题从各自角度展开深入而有意义的讨论,从而相互砥砺促进,大大活跃整个学院求知问学的兴趣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