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杜小真教授来我院讲座

发布日期:2010-10-17 阅读:149

12日上午10时,北大哲学系教授、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杜小真应邀来我院进行题为“哲学与诗学——说不尽的巴什拉(Bachelard)”学术讲座,反响热烈,学院各系近百名学生及老师聆听了讲座。

满头银发、一副金属框眼镜、一根丝巾,年近七旬的杜小真教授朴素典雅,声音依旧洪亮。 自1980年代以来,她一直是中法哲学的重要桥梁,尤其是1980-90年代的萨特译介与研究工作,参与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间接影响直至今日。对巴什拉、萨特的思想有许多著作和译著,主要有《萨特引论——一个绝望者的希望》、《勒维纳斯》、《自由与存在的重负》等。

杜教授今天从想象与反思、展现“看”的现象学、物质与想象、诗意的梦想四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法国哲学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科学哲学和诗学两个领域的造诣。她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来呈现经过哲学之眼所看到的艺术内涵,传递巴什拉充满法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思想。

巴什拉哲学思想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他始终如一的认识欲望:理解人类,理解人世间的万物。起点就是他构建的严格而又有活力的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思想。认识论,在法国,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科学哲学的意思,而且这里的科学是复数的。在这种科学哲学的视野中,并不存在作为唯一普遍真理体系的科学,而是充满着各种“断裂”和歧异的、相互交错竞争的不同科学思想。

想象和反思,是我们阅读巴什拉作品的导线。他从作为“历史认识论”的科学哲学思想出发,以一种精神动力观念把想象和反思贯穿起来:精神从来就不是僵化的,它运动不已,充满力量。其动力之一就是理性,即认识的进步;其二则是想象,是个体精神的另一个层面,它使得不在场者出场,使不可见者可见,这就展开为巴什拉的诗学,人类心灵之眼的“看”。

杜教授从莫奈的《睡莲》、夏加尔的《圣经》说到雕塑家瓦洛基耶、马克西斯。她认为“看”画、“看”雕塑、“看”小说......那远不仅只是视觉的看,而是成为感知活动、思想活动的“看”。

在后面的提问环节,学生老师都热情发问,同学们好奇杜教授当初与法国哲学结缘的经过;有的老师讨教巴什拉所要排除的最初直观,与现象学上的纯粹直观的区别联系,有的老师则希望杜教授能给哲学系的女生们一点学习上的建议。



上一篇:下一篇: